當前位置:首頁 > 技術支持 > 醫用、醫藥類 > 石膏的外用方法
石膏是中醫臨床上的常用礦物藥之一,其主要成分是二水硫酸鈣(CaSO4·2H2O)其性味功能據《中國藥典》及高等中醫藥院校《中藥學》教材,皆稱其甘、辛、大寒,功能生用清熱瀉火,除煩止渴;煅用斂瘡生肌、收濕、止血。按照中醫理論,寒涼藥大劑量使用常有損陽敗胃之弊,因此有的醫家為避其寒涼之性,主張火煅后內服。清初明末中醫大家張錫純反駁說:“石膏醫者多誤認為大寒而煅用之,則宣散之性變為收斂,以治外感有實熱者,竟將痰火斂住,凝結不散,用至一兩即足傷人,是金丹變鴆毒也”。又說:“且嘗歷觀方書,前哲之用石膏,有一證用至一斤者,有一證用至數十斤者,有產后亦重用石膏者。然所用者皆生石膏也。”近賢北京四大名醫孔伯華老先生也力辟石膏大寒之謬,因善用石膏而有“石膏孔”之美譽。北京同仁醫院孔嗣伯老師乃孔老太之哲嗣,繼承孔老太之遺訓,亦善用石膏而享譽于醫林,言:“石膏之藥性涼而微寒,對熱證放膽使用,絕無僨事之虞。”并概括生石膏之療能“其體重能瀉胃火,其氣輕能解肌表,生津液,除煩渴,退熱療狂;宣散外感溫邪之實熱,使從毛孔透出,其性之涼并不寒于其他涼藥,但其解熱之效,遠較其他涼藥而過之;治傷寒之頭痛如裂,壯熱如火尤為特效,并能緩脾益氣。邪熱去,脾得緩而元氣回。”可見孔門對石膏的性能和功用體悟之深刻。
對于石膏的外用,張錫純有言日:“石膏生用之功效,不但能治病,且善于治瘡,且善于解毒。考今日論石膏生用者,不論《中國藥典》,還是《中藥學》高校教材,其意均是生石膏只作內服,不供外用;而煅石膏僅供外科瘡瘍、濕疹等皮膚病撤敷之用,已成定式。如《中國藥典》的九一散即是由煅石膏90 g,紅粉10 g組成的一個專供外用方。清代許楣校刊的徐批《外科正宗》收有九一丹一方,藥由生石膏9分,白降丹1分組成 。此刊本刻于咸豐10年(1860年),雖非明代原著《外科正宗》之方,似也可說明生石膏外用“古已有之”,也就是說生石膏并非是專供內服的專利品。所以然者,蓋因生石膏配伍丹藥外敷瘡瘍,取其清熱解毒之功,并緩減丹藥燥烈之性,保護正常組織不受丹藥之刺激和腐蝕。如是說來,這似有悖于前述生石膏應用之常理了。
關于這一問題,早在20世紀80年代《中醫雜志》對此有張厚熙、鄒銘西、孫放明等,曾撰文做過些討論。鄒銘西稱,按朱仁康老中醫的經驗:“凡是配合拔毒去腐外用藥(如紅升丹)則常使用生石膏,生者取其清熱作用,嫌煅石膏性黏滯,不利排膿,這與傳統一律外用煅石膏者不同。并說此方已應用20余年,我們體會,外用生石膏在拔毒提膿方面其效果似要比煅石膏稍好些……云云。孫放明也指出:“生石膏外用,古已有之”,并指出《夕科正宗》、《外科大成》、《醫門補藥》及《瘍科綱要》等書幾個配方以證之,還結合他自己的臨床經驗指出:“生、熟石膏的區別伍用,就是基于病變需要而制定的”。生石膏有清熱瀉火、涼血解毒的作用。熟石膏有護膜制泌,生長肉的作用。若瘡而蚶歡熱紅腫,火毒熾盛,頑肉不化,而升丹性熱,以火蝕肌,燒灼津液,致瘡面干涸。配伍生石膏可清其熱,并糾正升丹之偏,促使頑肉溶解,腐脫新生。若腐已脫,瘡面凈化后,使用熟石膏可加速愈合,但不可摻用(藥過多,因收澀(吸水)太甚,造成瘡面干涸結痂,痂下再次蓄膿。故瘡面膿腐未凈時,絕不可用熟石膏。否則,不利于排膿,有遏毒之弊。
綜觀上文,參加討論生石膏外用的都是中醫名家,言之鑿鑿,諒這些老一輩中醫藥學家之論說,不會是瓦釜雷鳴之流的空穴來風。因此筆者認為,生石膏的外用問題,值得思考,因為它關乎中醫辨證論治學說和臨床用藥經驗的升華總結,值得討論。